站內公告︰《神探弗洛伊德》教育短片將長期置於網誌底部,按住End鍵可直達~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教授是介紹理論的關鍵角色

  《神探弗洛伊德》四個角色之中,教授是解釋理論的關鍵者。從課堂上介紹弗洛伊德,到協助女探員解開案件的疑云,再到與助手互動溝通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弗洛伊德中的戀母理論。在分析案中兒子的行為後,教授所運用的催眠方式就是運用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潛意識的理論。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向城大出發!

  自從有被驅趕的經驗後,我們找拍攝場景方面也審慎不少。組員當中有人建議不如去香港城市大學進行拍攝,畢竟早上空置的課室比較多,而且校工們也相對不會驅趕課室內的學生。所以我們決定了拍攝的第一站-香港城市大學!

  不知是不是大家都投入劇中的角色,NG的情況很少,花了近四個小時,我們有關教授、助手和女探員的戲份都已拍攝完成,而且重溫一次也覺得各位的演技一流,沒有接受過藝員訓練班的訓練,其實已經很好了,哈哈……

附上離開前的合照一張XD:


被驅趕的慘痛回憶

  在眾多拍攝工序中,遇上最大困難的莫過於尋找拍攝的場地。我記得有一次放學,我們四個打算在學校找個沒有人上課的課室拍攝。以為過程會好順利,不用花太多時間啦。誰不知遇上一個校工嬸嬸,不停向我們作出口頭的驅趕。令我們由第八層一直往下層移動,最終仍然不敵校工嬸嬸的威力。那一天我們的拍攝片段只有……只有五至六段!但所花的時間竟然足足三個小時有多……不過沒辦法,校工嬸嬸也是按照工作程序辦事,別怪她……別怪她……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影片花絮談:重要道具-血的製造


 成功製造了刀,就到兇殺案中的另一極重要道具血了!

   道具組覺得血漿茄汁甚麼的,既不環保又不衛生更要花錢,於是決定把小學美勞課剩下的紅色廣告彩拿來用一用,大家塗塗抹抹,點點掃掃,順便又一次回憶一下大家小學時期的快樂時光和與現在相比超高分的美勞巨作......wa,大家都high了!至於血的效果逼不逼真?who care?

        well,可能除了躺在地上被我們塗塗抹抹,點點掃掃的......「死屍」吧。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影片花絮談:重要道具-刀的製造


  如之前所說,飾演爸爸的黃同學非常害怕被刀子傷害(怕死)。這可苦了我們道具組的同學,要知道我們要開拍的是兇殺案,怎麼能沒有刀和......被刀插胸的屍體呢?難倒要效法曾先生所說,用暴力拆出刀柄?但我們道具組成員只有一位,就是弱質纖纖的我了!


  沒辦法,本小姐靈機一觸,呵呵......就把媽媽在家中收藏的瓜菜刨刀掏出來了,不就是要刀柄嗎?Easy la!那把瓜菜刨刀就是這樣的(黑色):



  觀眾們問效果?哼哼,不說你看得出來嗎?去片~《神探弗洛伊德》!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拍攝於大埔的辛酸史

        我都知道自己衰,有得玩人時就盡情玩樂。現在卻輪到我被人玩,而且還要是被人打。話說我扮演母親的角色,因為丈夫整天嗜酒,責罵他時被他打。其他角色的同學似乎對我被人打這一幕很感興趣,個個都說應該要這樣打那樣打,結果,我被人輪流打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慘好可憐,人人都打得好興奮。雖然是這樣,但我還時覺得挺好玩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不同的處境給同學學習與娛樂嘛。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拍攝於大埔的趣味性

        我們一行人一早就相約到大埔,首先要做的是當然就是要先買道具、服裝。由於《神探弗洛伊德》的其中一個角色母親,因對丈夫極之不滿意,轉而戀愛自己的兒子保羅。於是,我們在打造這個角色造型時,扮演丈夫角色的黃樂峰同學,堅持要挑選一件娘娘腔的衣服才肯收手,當時我們已經捧腹大笑,再加上我們為他挑選的綠帽子,戴上去真的是很搞笑。另外,我們亦買了一些假髮,給與另一個角色兒子,假髮本來是要扮演兒子小時候的形象。可惜的是,同學堅持反對戴上假髮,但也勉強的戴上給我們欣賞一會兒。

        很快,我們便買齊了所需的用品。我們去了一個朋友家拍攝,在拍攝刀子插入父親心口時,黃同學又發揮了自己搞笑的一面了。原來,他是很怕死的,不停地命令我們刀子不要太接近我,似乎一點都不信任我。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因為我們老是在口中說,人有錯手的一刻,同學對不起。最搞笑的是,我們當然沒有理會黃同學的建議,明明知道自己會很小心,但臉上也不顧形象地嚇唬他,NG NG 再NG!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神探弗洛伊德》劇本絕密曝光

《神探弗洛伊德》分鏡劇本絕密曝光!
讓你徹底了解影片的分鏡概念、對白以至鏡頭景別運用。
可以看到,拍攝時大家確是嚴格地跟著劇本的。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神探弗洛伊德》-學術研究版

《神探弗洛伊德》-學術研究版

此一版本加入圖片、影像輔助說明,有助加深對理論的了解。無輔助說明的足本版按此


為便利大家進行研究,影片將置入blog的頁面底部。
如此一來,在閱覽文章的同時可一邊觀看影片,方便對照理論。
若有其他任何疑問/建議,也可留言提出 :)

影片:《神探弗洛伊德》的精彩片段



  在《神探弗洛伊德》一片中,影片一開始就是爸爸喝醉酒回家打媽媽而被媽媽失手殺死的一幕。飾演爸爸和媽媽的兩位演員演技非常出色,他們不單表情戲交到足,連眼神都可交戲。

  例如媽媽殺爸爸後,媽媽張大的眼睛中顯示出的種徬徨中帶點慌張,慌張中帶點無奈,無奈中帶點心酸以及爸爸被殺死後,爸爸突出的瞳孔中展現的那種茫然中帶點痛苦,痛苦中帶點失望,失望中帶點解脫的內容兩位演員真的堪稱一代表情帝,觀眾萬勿錯過。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神探弗洛伊德》影片搶先看!

事件由一宗殺人案展開,一個胸前插著水果刀的中年父親死於家中。
最匪夷所思的是,母親與兒子兩人竟同時認罪,案件一下變得撲朔迷離……
究竟案件的真相如何?探員邀來的教授又能否破解重重疑團?

去片!



加入輔助圖片說明理論的學術研究版可按此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拍攝《神探弗洛伊德》的緣起與過程


  記得有次飯聚,喜愛拍片的友人提議「搞搞新意思」,將文藝理論家的學說以戲劇形式拍攝出來,教育大眾。聽罷他荒唐又帶點天真的想法,我原以為大家都會一笑置之,哪知眾人竟齊聲讚好(看來大家對香港的創意還是愛護的)。然後寫劇本、籌備物資、拍片、剪片、後製。《神探弗洛伊德》就這樣誕生了。

  影片選擇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主要是因為他的知名與經典。特別是戀母情結,相信不少人也曾耳聞。於是,教育短片最後決定以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作主軸,並觸及其中的閹割情結、精神分析等較深入的部份,希望能使主題較集中。拍畢《神探弗洛伊德》,我們希望影片能夠引起觀眾(主要目標是大學生、及有興趣了解的初接觸者)對精神分析學的興趣,從而展開再進一步的學習。

  創作劇本的階段,我們曾就影片風格的問題進行詳細討論。畢竟風格對於影片出來的效果的影響很大。喜劇形式固然能夠吸引部份年青人,但歡樂似乎又與悲慘的伊底帕斯沾不上邊。問答、學術的形式可以清楚介紹理論,但又可能顯得深悶。最後,我們作出了大膽的決定--將理論融入偵探故事。用微電影的方式拍攝,配上懸疑、型格的風格,保證了影片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偵探小說抽絲剝繭查案的過程,又挺適合用來(借機)解說學說。

  至於故事內容,就是講述精神分析學學家與女探員調查疑案,並引用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剖析案件……不多說了!去片!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影片角色介紹


影片角色介紹

家庭成員

父親-陸武峰(黃樂峰飾演)
職業為消防員,沉迷喝酒,並以虐妻為樂。

母親-袁紅杏(劉苑苑飾演)
家庭主婦,性格膽小怕事。

兒子-陸小俊(李尉俊飾演)
無業青年,曾投考消防員失敗。

女鄰居(友情客串)
為陸氏一家的二十年鄰居。

專業人士

教授- 黃峰(黃樂峰飾演)
會考10A尖子,香城大學精神分析學系教授,為人冷酷孤僻。

男助手-李俊(李尉俊飾演)
曾為黃峰教授的學生,現為黃峰教授的助手。

女主播-苑苑(劉苑苑飾演)
現於CCTVB擔任故事節目主持。

女探員-偉芯(張偉芯飾演)
九龍城區警務處重案組探員,為人依賴性強,好奇心重。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神探弗洛伊德》的構思由來

  記得在傾談劇本的時候,我們提出過不同的構思。偶爾一晚,看到無線電視劇正在播放神探伽理略,忽發奇想,我們的劇本也可以參考神探伽理略的劇情嗎?於是,我隔天就向組員提出這個構思,結果大家都很支持,並一致決定名為神探弗洛伊德!

  研究過神探伽理略的劇情介紹後,當中有三個核心的人物,包括:福山雅治飾演的帝都大學教授湯川學、柴咲幸飾演的女探員內海薰及渡邊一惠飾演的助手栗林宏美,我們當然也有這些角色啦!主要人物以外我們又設計出四個的角色,包括:暴力狂的父親、膽小怕事的母親、戀母弒父的兒子和鄰居,以配合劇情的需要。

  因為短片以教育為主,所以我們在劇情對白的設定上都要顧及這些因素。所以我們多以助手和女探員的發問,教授的回答,一問一答之間,把弗洛伊德的理論介紹及解釋出來,影片亦有不同的笑點,並不單調沉悶,相信大家看過一次之後,都一定會記憶猶新吧!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文本與伊底帕斯理論的對照表


文本與理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論對照:



《兒子與情人》


伊底帕斯理論

父親-兒子視之為得到母親的愛之敵視對象


競爭者

父親虐待母親,令兒子妒忌之心加劇


弒父念頭

曾經恐懼父親的強大


閹割情節

戀母情結的牽引,兒子對母親欲望增強


不能與其他女生發展關係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兒子與情人》的文本分析

        每個人本來都戀母,正如文章提及到所有的孩子,尤其是保羅,都特別反對父親,大家跟母親站在一邊。 威廉氣得臉色發白,攥緊拳頭。他等幾個小的孩子懷著孩子們的憤怒 和仇恨眼睜睜看著,都安靜下來不作聲的時候,才說:「你這膽小鬼 ,你就不敢當著我面這樣幹。」這下子莫雷爾可氣壞了。他沖著兒子 轉過身來。威廉身材雖然高大些,但莫雷爾肌肉發達,而且又正在氣 頭上。「我不敢?」他大喊大叫,「我不敢?毛頭小夥子,你再囉嗦 幾句,我就請你嘗嘗拳頭。嘿,我會叫你知道厲害,瞧著吧。」莫雷爾彎著腰,兇相畢露地揚揚拳頭。威廉氣得臉色煞白  「你來吧!」他說,平靜中帶著激動,「不過這是最後一次了。」莫 雷爾跳近了些,又彎下腰,縮回拳頭要打。威廉也握拳作好準備。他 那雙藍眼睛閃過一絲光芒,就像是在笑一樣。他兩眼望著父親。再有 一言不合,兩人就要打起來。保羅希望他們打起來。從兒子的行為看到,母親受傷,但弱小的自己此時無法反抗強大的父親。

        由於父親傷害了他的慾望對象(母親),故保羅恨他父親。他希望父親死去,自己能取代父親的地位。於是 他每天晚上這麼祈禱著:「主啊,讓我爸爸快死吧!」保羅非常痛恨他父親。保羅喜歡跟母親睡。不管衛生學家怎麼說,和自己心愛的人同睡總是一件最舒心的事。那股暖和勁兒,心靈的安全感和寧靜,對方的觸摸所產生的那種極其舒服的感覺,都催人入睡,這樣就能完全恢復身心健康。保羅挨著她睡,就覺得病好了些。

        隨著保羅的成長,母子之間情感上的依戀越來越嚴重,母親特別關注兒子的一切動向。每天,她不擔心、惦記自己的丈夫在井下的安全,也不在意他晚上什麼時候回家,但對兒子卻時時牽掛,每晚都要坐著等保羅回家之後才會安然去睡覺  他們之間喜歡運用情人般的口吻稱呼,例如:「親愛的」、「小鴿子」、「小婦人」、「小寶貝」  他們這種不正常的超越母子之愛的情感在保羅的父親因工傷住進醫院時達到了高潮。保羅扮演起父親的角色, 高興地叫道: 「我現在是一家之主了! 」保羅還曾想,等父親去世後,他就在一個偏遠的地方與媽媽同住一個小屋。  這進一步阻礙了保羅戀母情結中的戀母對象轉移。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說:「在我身上就像在其他人身上一樣,我發現了對我母親的愛情和對我父親的嫉妬。」

        在保羅與米麗安交往期間,母親心中充滿了怨恨與嫉妒,她唯恐這個農家姑娘佔據了保羅的整個靈魂。  她就受不了他跟米麗安在一起。威廉去世了。她要拚命把保羅留住 , 因此對兒子嚷道:「她不給我留下一點位置,一點也不留。」  他為什麼一想到母親,就恨米麗安,就這麼狠心對待她呢?要是米麗安害得他母親受苦,那麼他就恨她——而且也確實很容易恨她。 而實際上,保羅一直覺得他「最深沉的愛是屬於母親的」,甚至向母親表白: 「只要你在世,我永遠也不會遇到合適的女人。」  這整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中說:「男孩的母親是他所愛的第一個對象,在其戀母情結形成時期仍保持不變,乃至終生。」

       而莫雷爾太太對兒子的愛戀控制了兒子的一切情感,支配著兒子的靈魂,使兒子在精神上、情感上永遠處於畸形母愛的包圍之中。於是,兒子接受了母親的畸愛, 對母親的情感作了積極回應。最終陷入「戀母情結」 的泥淖之中 。

        當母親對保羅說:「保羅,你知道嗎—我從未有過丈夫。真的,從來也沒有過!」  他採擷的鮮花,他贏得的獎賞,都是為了獻給母親的 。保羅輕輕地撫著母親的頭髮,吻著她的頭頸。保羅知道母親是怕米麗安把自己奪走,於是柔聲地說:「我不愛她,媽媽。」他低下頭難過地將臉埋在母親的肩上。母親長久地,熱烈地吻著他 。因為他想成為母親的唯一佔有者,加之母親接受了他的愛,令他的戀母情結不能過渡到其他對象 。

        根據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說:「他們的性衝動都以很集中的方式朝向一女性(一般情況下朝向母親)。」 他總算回到了她身邊。在他心靈裡有一種自我犧牲的滿足感,因為他是忠於她的。她首先愛的是他,他首先愛的是她 。 他回到了母親身邊。母子情才是他一生中最看重的呢。每當他左思右想的時候,米麗安的形象就退縮了。她叫人感到模糊而虛幻。別人誰也無關緊要。世上有一塊地方始終不變,不會成為虛無縹緲:這就是他母親所在的處所。其他任何人都會逐漸變得模模糊糊,在他心目中幾乎並不存在,可是他母親決不會。他母親有如他的命根子、主心骨,他躲都躲不掉 。

        後來為了彌補肉體欲望的需求,保羅投入了克拉拉的懷抱,但很快就發現單純的肉體享受不能給他帶來長久的快樂,於是結束了第二次愛情。原因是克拉拉雖為有夫之婦,但與丈夫不和,已經分居多年了。只是與她發生關係,保羅既不必考慮婚姻問題,也不會顯得對母親不忠,從而很是心安理得  一次保羅向母親流露出他喪失戀愛能力的優慮。母親說:「你還沒有遇上合適的姑娘。」「只要你在世,我永遠也遇不上合適的姑娘。」保羅說。當提到婚姻時保羅對母親說過「只要有你,我就不結婚—就是不結!」由此可見,當保羅無法脫離戀母情結的階段,可能會無法將愛情投射到其他女性身上。

        在母親因癌症將去之時,保羅安慰她、照顧她、彷彿對待生離死別的情人,不斷喊著她「我的鴿子、我的小點心、我的愛」。 保羅也由於母親的病重而痛不欲生,最終在喂母親喝牛奶的時候放入超量嗎啡結束了母親的苦難。從自身看,保羅由戀母到弑母,由依賴愛人到擺脫,完成了自我心靈的蛻變,但母親長久以來作為他心裡的支柱,已經離開人世了,於是他也崩潰倒塌了,母親是他生活的力量和意義,但他最終由於擺脫不了母親的陰影,最終失魂落魄,消沉墮落,在人生的道路上渾渾噩噩,迷失了方向 。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兒子與情人》文本的簡介




  《兒子與情人》是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的第一部經典的色情長篇小說。小說中的父親莫雷爾是礦工,由於長年沉重的勞動和煤井事故使他變得脾氣暴躁,而母親則是出身于中產家庭,有一定的教養。結婚後,夫婦不和,產生了對生活強烈不滿。於是,母親開始厭棄丈夫,把全部感情和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由此產生畸形的母愛。長子威廉為倫敦律師當文書,但為了掙錢勞累致死。母親從此對小兒子保羅寄予厚望。小說前半部份著重寫了保羅和其母親之間伊底帕斯情結。後半部份則著重寫了保羅在母親陰影之下(戀母情意結),和兩位情人克拉拉和米里艾姆之間兩種不同的愛。保羅在母親陰影之下,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直到母親病故後,他才擺脫了束縛,離別故土和情人,真正成人。

  《兒子與情人》視角是對人性中隱秘的「戀母情結」有深刻、形象的挖掘。一般認為,小說中的兒子保羅就是勞倫斯的化身,而莫雷爾太太就是勞倫斯的母親莉蒂婭,保羅的女友米麗安就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傑茜。而該小說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傑茜的私情為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勞倫斯曾對自己的情人說:「你知道我一直愛我的母親。我像情人一樣愛她,所以我總也無法愛你。」這些折磨人的日子在《兒子與情人》中有很詳盡的描述,而這些情節正是我們用來研究的伊底帕斯情結。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何謂閹割情結?


  閹割情結與伊底帕斯情結息息相關,乃思想和行為的的綜合反映,無論男或女性的嬰兒都存在這種情結。更重要的是,這種情結是人類是否能夠過渡戀母情結的關鍵因素。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男性嬰兒會對父親產生一種生殖器祟拜,進而模仿父親諸如道德標準及外在行為。同時,男性的嬰兒對母親有一種性的感覺,在孩子漸漸長大,父親不再讓兒子跟母親睡覺,並禁示母親為孩子洗澡、餵食等的親密行為,在心理上孩子會產生一種父親強行分開他和母親的感受,使他產生了一種認為戀母是很壞的感覺。在閹割情結下,兒子害怕父親因為要佔有母親而對他進行閹割,在長大過程慢慢收歛,直到把戀母的對象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而女性嬰兒相對於男嬰兒而言,對閹割情結有較少的恐懼感。在成長過程中,女性嬰兒發現自己和男性外露的性器官有所不同,明白自己是比不上男性,轉而埋怨母親為何要產下她。大多數情況下,女性嬰兒唯有轉移到依戀擁有陰莖的父親,以彌補自己的缺陷。女性的閹割情節,更有機會令她們通向性禁止或神經質性、女性男化情結變化的性格改變或正常的女性化。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戀母情結理論(三)


  
  戀母情結在性別不同的小孩身上又有不同的展現。性別不同的小孩長到兩至三歲時,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差別,對戀母情結的轉變。男性的小孩會發現自己與父親擁有同樣的性器官,亦意識到父親身體比自己強壯並對母親有支配的權力(競爭者),因而對父親既仇恨又敬仰(出現壓抑情感)。而女性的小孩則會比較與男孩的生殖器,更產生自卑的感覺,她們會埋怨母親為何不給自己一個優越的性器官(即:陰莖妒忌),因而產生對母情的恨意。由於人類的嬰兒天生有愛和被愛的需要,女性的小孩因為對陰莖的渴望(陰莖妒忌),愛戀對象由母親轉而向父親依戀,希望從父親處獲得自己所缺乏的男性滿足心理。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戀母情結理論(二)


  閹割情節是能否過渡戀母情結的關鍵。所謂閹割情節,佛洛德認為因為孩子迷惑于男女性別的解剖學上的不同而產生的圍繞著閹割幻想的情結,孩子將這種差別歸之於女孩子的陰莖已經被割掉了。不過佛洛德也說,閹割情節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的表現是不同的。

男性的小孩:
  在孩子漸漸長大,父親不再讓兒子跟母親睡覺,並禁示母親為孩子洗澡、餵食等的親密行為(在心理上:孩子會產生一種父親強行分開他和母親的感受)。在閹割情節下,兒子害怕父親因為要佔有母親而對他進行閹割,在長大過程慢慢收歛,直到把戀母的對象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女性的小孩:
  女性明白自己是比不上男性,唯有轉移依戀擁有陰莖的父親(彌補自己的缺陷)。女性亦有的閹割情節(並不只有男性),會令她們通向性禁止或神經質性、女性男化情結變化的性格改變或正常的女性化。

戀母情結理論(一)


  戀母情結(Oedlipus Complex)又稱為伊底帕斯情結,它的名字由來是源自於希臘的神話故事。在精神分析學中來看,它是一種以本能衝突為核心的一種慾望,孩子在行為上雖然已經斷乳,但在心理上還沒有渡過斷乳期的階段,仍然對母親有一種依戀的行為,成為情感上的包袱。

  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裡,男嬰孩在性上有與母親結合的慾念,可分為附從的親密關係(Emotional Attachment)和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兩項。

  根據附從的親密關係(Emotional Attachment),弗洛伊德認為男女的嬰兒即使在性別上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能夠透過吸吮母乳,產生一種快感。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他們必須依賴母乳才能夠成長,漸漸形成了對母親的依戀,這種依戀存在於食慾與性慾兩個方面。

  而根據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弗洛伊德認為嬰兒擁有強烈的性慾,他進而指出吸吮乳房、擁抱、洗澡、親吻等一切與母親間親密的行為,通通都使嬰兒得到快感,這些快感在本質上就是性的經驗。

  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否存在戀母的傾向,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種傾向,請記住這不是不治之症,它是可以克服的!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伊底帕斯的故事


  弗洛伊德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結理論,取材自古希臘作家索伏克里斯(Sophocles)所創作的《伊底帕斯王》。伊底帕斯的故事中弒父娶母的部份為人熟悉,然而完整的故事又是怎樣的?

  在希臘神話中,伊底帕斯(Oedipus)是最知名的英雄之一。相傳他原是底比斯(Thebes)國王賴阿斯(Laius)與茱可絲塔(Jocasta)所生。   伊底帕斯出身後,其父得阿波羅(Appolo)神諭示警,謂其子未來將殺父娶母。其父懼,刺其足,棄之於西賽隆山(Mount Cithaeron)。熟料嬰兒為考靈(Corinth)國王普里巴斯(Polybus)的一位牧人拾獲,獻於國王。國王普里巴斯與其后美樂普(Merope)予以收養,視為己出,取名「伊底帕斯」,因其「腫足」得名。   及長,伊底帕斯因受一酗酒者揶揄,而懷疑自己身世,於是赴問阿波羅,得知自己將遭殺父娶母之厄。為避此一大凶,伊底帕斯逃離考靈國,轉赴底比斯,中途適與其生父賴阿斯相遇,雙方發生口角,伊底帕斯動武而弒其生父。   其後,伊底帕斯又因其破妖怪司芬克斯(Sphinx)之謎,解底比斯國之災,被擁為王,並與王后茱可絲塔成婚,實則即其生母也,至此阿波羅之神諭應驗,真相大白。 最後,其母自縊,伊底帕斯自毀雙目,流落四方,逝於雅典附近之喀羅納斯(Colonus)。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弗洛伊德理論(五):夢的解析





  人每晚都會造夢,醒來清楚記得的往往不多,即使偶爾記得也很少反覆細味。弗洛伊德卻留意到夢境與意識的關係,對夢境作出了深入而詳盡的研究,並出版了《TABLE LAM》(又譯《夢的解析》)一書,開創了心理學界研究夢境的先河。

  弗洛伊德認為睡眠時人會停止自我意識,超我會鬆弛,夢境就會出現。因此,夢多是潛意識的心理現象流露,不時反映出一些童年時遺忘的經歷。透過造夢,人潛藏的慾望可以得到滿足,從而幫助心理維持平衡。他進一步指出,夢可分為表、裏兩層。表面的是顯夢,是碎片似的混亂象徵,有如未分析的謎面;而裏面更深層的隱夢,則是種種象徵背後的真實含
意)。為求了解隱夢,弗洛伊德主張採用一種特別的解夢法︰就是讓病人先放鬆身體,然後不加判斷地想到甚麼就說甚麼。因為過程中病人(不一定是真實意義上的患病,而是作為被研究的對象)可以自由地由一個字詞聯想到另一字詞,這過程又稱作自由聯想。弗洛伊德認為,這能使潛意識的精神活動放鬆,使其盡量超愈防衛機制,醫師就能較準確地了解病人夢境中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提出的這種解夢法,固然有其限制、缺點,然此處暫不作探討。不過以後造夢,起床後我大概也會多加思想夢境的內容,嘗試發掘潛意識的自己。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弗洛伊德理論(四):心理防衛機制

  心理防衛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為「自我」(ego)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為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而衍生出來的防衛機制。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在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但若過份依賴這個機制,不對問題作對針對性的解決,個體就會出現焦慮或罪惡感。因此,它的發展過程基本有自戀、不成熟、神經性到成熟的各種階段。

  在人類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最常見的心理防衛行為有:

否認作用(Denial)
替代作用(Displacement)
解離作用(Dissociation)
幻想作用(Fantasy)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內化作用(Internalization)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退化作用(Regression)
壓抑作用(Repress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抵消作用(Undoing)
自卑情節(Inferiority complex)


  〈HAYASHI'S IN NIGHTMARE〉 的一篇網誌中,有介紹部份心理防衛機制的作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網頁: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進行了解。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弗洛伊德理論(三):性心理發展論


  在二十世紀初,弗洛伊德提出了性心理發展的論點。他認為人類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過五個階段,包括:口腔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生殖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及兩性期(genital stage)。


  口腔期(oral stage),指人的零至一歲的階段,是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主動或被動的活動,希望從中獲得滿足。假如在口腔期的發展過程不順利,其成長後會出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行為;而性格上則會表現得較悲觀、具依賴性及潔癖等。

  肛門期(anal stage),指人的一至三歲的階段,亦是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顯示於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人類從肛門性格特徵的反映行為上,會表現得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

  生殖期(phallic stage),是指三至六歲的階段,是原始慾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即「手淫」的開始。這個時期的小朋友,大抵已經能夠辨識男女之別,更多顯示為以父母中的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產生了戀母或戀父的情結。

  潛伏期(latent stag),指七歲至青春期的階段,這個時期人類開始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從原始的慾力來看,甚式會呈現出潛伏狀態。在男女兒童間的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兩性期(genital stage),指青春期以後的階段,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性心理發展是人類的必經階段,假如在任何一個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或局限,他的人格發展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諸如:性格孤癖內向、具同性戀傾向、性功能障礙、無法發展兩性關係。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弗洛伊德理論(二):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有別於十九世紀的「實證論」主流思潮,弗洛伊德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行為與意識的關係甚微。故此,他提出的意識理應該具有層次,分別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是自我的存在處 ,即當下隨時均可知覺到的現象及可察覺的意念與動機。因此,意識是合乎邏輯及理性的思考,佔心理層面最小並不斷改變。

  「前意識」是處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其無法察覺出來,只能依靠著專注的聯想方式,加以回憶,便能將它帶入意識中,變成可知覺的意識現象。弗洛依德認為,由於個體存有一種壓抑痛苦經驗的內在力量,使其進入潛意識而被壓抑,但只要觸及線索就能喚醒。

  「潛意識」是本我及超我的所在處,佔據心理境界絕大部分。它是與生俱來底繫於某君不同生活經驗,藉由意識和前意識壓抑而來永遠無法察覺(包含思想、記憶、慾望等),但可由夢境、口誤或筆誤、自由聯想或催眠等蒐集,故潛意識具有原始、不一致、幼稚的特徵
弗洛依德認為潛意識屬於生理驅力和慾望,稱此原始力量為「Libido」,例如仇恨、恐懼。

  到底意識層次論對心理學有什麼影響呢?通過對意識的深淺層次理解,弗洛伊德再提出了「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是夢,開啟了治療精神病的途徑,理解病者的心理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作出相對的治療,可見其影響之遠。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弗洛伊德理論(一):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了意識中包含「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組成。

  「本我」(id)遵循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是在人類大腦中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基礎,其特質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諸如:食物的飽足、性慾的滿足或避免痛苦的感覺等。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本我」的思想表現最為突出。

  「自我」(ego)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乃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它以現實原則(reality-principle)去制約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使自我功用在於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在外的思想,令個體與環境得以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它以完美原則(perfect-principle)去抑壓本我的尋求享樂需求,達至道德完美。

  由是觀之,「本我」、「自我」及「超我」是構成個體的完整人格,三者具有一定的關聯。「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永久對立的,故此「自我」必需要作出調節,以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若個體受到任何強烈的刺激,「自我」則會啟動防禦機制去保護自己。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弗洛伊德的參考書目

  本小組研究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時,所引用或參考過的書籍如下:

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弗洛伊德著、吳康譯,台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7

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佛洛德理論,汪暉著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811

兒子與情人,戴赫勞倫斯著,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弗洛伊德十講隆著,北京言實出版社,2004

弗洛伊德良著,香港中華書局,1996

精神分析導論施琪嘉、曾奇峰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洛伊德文明的代價,高清海、李家巍主編遼海出版社出版,1999

弗洛伊德傳,徐信華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脈絡的捷徑


  
  要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脈絡和理論,很多人都會首先選擇他著名的理論性著作,如《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性學三論》等開始。但其實更佳的方法是我們可以先看關於他的自傳類的綜合評述,這樣會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弗洛伊德的理論。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本叫《佛洛德自傳:人類精神捕手》的書。這本書由自傳及導讀兩部分組成。作者是歐內斯特·瓊斯(ErnestJones,1879-1958),他與弗洛伊德是相交數十年的好朋友。加上他本身是英國精神分析學界的主要人物。所以他對弗洛伊德的背景爲人以及思想理論都非常清楚。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弗洛伊德的生活狀態,從而在這些日常生活中找出他的精神分析理論誕生的思想脈絡。所以,這本書可作為理解弗洛伊德理論的入門書!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出生於奧地利弗賴堡,是近代一位著名的醫師及精神分析師。他傳世的著作主要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性學三論》、《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性學與愛情心理學》等。而他的主要理論則有:意識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的理論建立是源自1881年,他在獲取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進入一家醫院工作,期間積極進行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方面的研究。這些臨床經驗為他對潛意識以及精神抑制機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學的提出奠定了基礎。